法務部核定使用面積0.7坪
各監獄收容人
實際分配之使用面積
▲甘樂文創藍染老師陳明志的藍染作品。攝影/簡必丞
「入監半年的期間在工廠工作,100多個作業員的環境很複雜,
就算進入技職班,很多的學員都只是想要渡日子,時間過一過,就能出監所了。」
從前為前科累累的受刑人,現在身分轉變成為甘樂文創藍染老師的陳明志,如此反差的身分,從牆裡到牆外,他的蛻變為又為他的人生增添多少色彩?又如何學習別與以往的相處之道呢?陳明志的人生故事將訴說這一切。
記者 陸萱、廖晨歡/採訪報導
青出於藍
「染」出人生新展望
心念一轉 對監獄生活的迷惘迎刃而解
陳明志已第三度入獄。在假釋期間從事水電工2年半的時間,但就在假釋期間的最後一周,因酒駕導致假釋遭撤銷,而原本在花蓮監獄執刑假釋出獄改到台北看守所服完最後的刑期。
原本入監跟其他學員一起在工廠工作的他,得知北所有技職訓練班後,便申請報名。技訓班中分別有腳底按摩、紋石精工和藍染的課程,在三個月中廣泛接觸、了解這些課程結束後,秉持著既然都來了技訓班,就不要浪費時間的恆心,主動向主管提出想學藍染的決心,在通過篩選及獲得工廠表現優異後,如願進入老師廖寶貴在北所成立的「清溪藍染工坊」中學習。一塊平整的白色方巾,經過幾番對折再對折,用橡皮筋綑綁數圈後,浸入由「大菁」萃取的植物性染料的大缸中,自然風乾後,呈現獨一無二的花樣,例如圖中的水波紋、像花瓣的邊緣、橡皮筋纏繞的不規則紋路等,儘管每每染出的成果不近相同,但都帶給陳明志截然不同的新發現。
人們聽到最美的聲音 是來自家鄉的呼喚
陳明志積極學習藍染技術、實力備受廖老師以及作業科導師涂民芳肯定,更在廖老師的鼓勵下,參加了「更生展覽」。一幅名為《我的故鄉》的藍染壁飾,身為台東人的他,道出一種對故鄉的眷戀、對團圓的渴望,將諸多筆墨難以形容的情愫,寄情在台東連綿的山巒、三仙台跨海拱橋,而在圖中央,那歷史的長河中,用針線一針一線縫出的一家大小親暱的輪廓。
陳明志表示:這是小時候爸爸媽媽牽著我們的手的樣子,在左手邊的,就是長大後我自己牽著自己的小孩回到家鄉,就像以前爸爸媽媽牽著我們一樣。這幅壁飾,灌注了親情的溫度,讓人感受到親情是力道的泉源,在它的澆灌下,才能成長茁壯。
▲ 陳明志老師與作品《我的故鄉》。攝影/簡必丞
出監延續在監所學專業 謙虛回饋於北所
陳明志也遇到了跟其他學員一樣的問題。根據法務部《更生人就業狀況調查成果報表》中顯示,更生人就業最主要的管道多是來自親友的接線,或是直接被親友給雇用。其次為自行到工作地點應徵。在應徵的更生人中,高達三成是受到歧視的,其主要原因為有前科之因素,第二則是出獄後的年齡多在30至50歲中高齡,第三為缺乏專業技能。陳明志表示:「在出獄前他有過迷惘,不曉得未來出路應該如何,是該做哪個行業,但在廖老師接線下,在甘樂文創當起了藍染老師。」
甘樂文創位於古樸的三峽老街中,在三峽不難發現染坊的牌樓處處林立,可見當時的染布業在北台灣是如日中天。因著廖老師的引薦,陳明志除了任職於甘樂文創擔任藍染老師以外,他也重回北所,但這次是以藍染老師的身分進去任教,將自己的所學回饋給之後的受刑人們。擔任藍染老師的期間,他遇過最挫折的是,預期成效與實際成果不一樣的問題,在教導客人的時候不知道是折的方式、綁的方式不同,做出來的成果與預期的圖案不一樣,但在教過幾組客人並修改了自己的教導方式後,已經有一套方針教導客人藍染的技能。他說:「就算挫折,也還是要找到方法改正。」也和我們分享:如果客人不知道3分鐘到底有多久,就會請客人唱一首歌,3分鐘差不多就到了,染布浸泡的時間差不多也到了,是相當有趣的教學手法和與客人互動的方式。
▲甘樂文創。攝影/簡必丞
如今的陳明志,是現在北所唯一一位學習藍染並且出監後,依然從事藍染相關行業的學生,他憑藉著在職訓班所學的藍染技能以及廖老師的相助下,在甘樂文創延續著他對藍染的熱情,更不忘本的在北所回饋教學,此外也在「禾乃川國產豆製所」幫忙製作豆類產品,發展出第二項專長。拋開過往經歷幡然悔悟,如同藍染般,儘管製作過程如何繁瑣,成效多令人難以捉模,但只求在過程中全心貫注、步驟扎實到位,成果必能從客人的讚嘆聲中、滿意的笑容中,堆砌出成就感,在未來迸發出更多的藍染魅力。